热搜: 购彩中心—用户注册下载app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 高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14届年会(2023)暨“世界变局与文化互鉴”国际学术会议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
当日国际会议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京师特聘教授向云驹主持。主论坛上,来此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们围绕世界变局与文明互鉴这一主题,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实践经验出发阐述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提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正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周年,中国和世界各国开展的文明交流活动正在按下加速键,书写新的篇章。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Roger AMES)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性,阐述了儒家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指出孝是中国早期儒家最具决定性的价值观之一,是儒家成人之道的起点和归宿。生命体和它所体现的生命延续,是文化整体知识的传送,生生不息的文明世界因此得以留存和发扬。
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谈到,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化,化的前提是多样变化,过程是平等对话,结果则是融通。在今天的地球圈,大家命运相连,道路相通,应当在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维度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明。
大会的平行论坛分别以“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及方法”“影视文化的交流与创新”“跨学科视域中的文艺互鉴”为主题,平行论坛四是第八届“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学术研讨会,学者们专注于该文化项目的实践与理论,一致认为该活动在制作理念和方法上取得了规范化、体例化的不断发展,期待其在未来继续利用影视的视觉化传播优势,推动人际文化体验,唤醒他者的文化认同。
“三极文化对话”环节。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供图
在“三极文化对话”环节,罗军、方家麟(Jocelyn FORD)、顾彬(Wolfgang KUBIN)、李道新、俞虹、周敏等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讨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向众位专家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家会推荐哪一个代表中国的元素或概念?学者们分别选择了孔孟哲学、阴阳之道、作为中国故事载体的人、修禅之道和礼文化,各抒己见,呈现对中国多元文化传播价值的深刻理解。接着,专家们聚焦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表达自由、故事叙述空间、中外视角同步、国际传播效率、个人故事与世界大同等议题,形成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完)
中新网深圳11月28日电 题:直击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湾区1小时”建设加速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混凝土从搅拌车鱼贯而出,徐徐注入E22管节处最后贯通点……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28日浇筑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所有管内压舱混凝土浇筑,实现主线贯通。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陈骥旻 摄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起于深圳机场互通,与广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中开高速对接,并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登陆。该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陈骥旻 摄
其中,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包含沉管段约5公里,是世界上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攻克了全部技术难题,这条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最终成功对接合龙。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陈骥旻 摄
记者当天通过伶仃洋大桥驱车经西人工岛驶入海底沉管隧道,双向八车道中间有中管廊,在遇到火灾等紧急状况的时候,中管廊的门可以打开,司乘可逃至另一车道。在海底隧道,数百名建设者正忙着安装隧道防火板、装饰板及相关机电设施等。
驶出海底隧道到达水下互通,到达靠近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附近的东人工岛,一架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往东延伸,可达深圳前海和香港。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开工。迎着疾风险浪,上万名建设者奋斗7年,在伶仃洋上建起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造出中国内地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我们在深中通道水下互通奋战了5年。5年的梦想就是能看今日(28日)的贯通。5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场景。”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说。
在桥面施工现场,压路机来回穿梭,建设者正进行钢桥面铺装。据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15合同段项目部总工程师毛浓平介绍,建设团队实施全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计划明年初完成桥梁工程的路面铺装,同步开展隧道内路面沥青铺装。
目前,深中通道建设者正推进房建、机电及附属工程建设,向2024年建成通车目标冲刺。待明年通车后,从中山到深圳,将从目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粤港澳大湾区内主要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加速建设。
架天路、铸双岛……一个又一个基建“奇迹”,深中通道让伶仃洋从“叹伶仃”到“叹巨变”。
广东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小华表示,“作为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重要一横,明年(2024年)建成通车后,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跨海跨江通道,构筑起均衡协调、面向未来的高速交通网络。”
邓小华称,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便利度及过江通道的通行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在为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将为沿线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发展空间、想象空间。(完)